《貴州文旅》丨彝族鈴鐺舞 生命的禮贊
- 來源:當代先鋒網
-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26 17:13:30
彝族鈴鐺舞,彝語稱為“懇合唄”,是彝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民間舞蹈,主要流傳于赫章縣。
在歲月的長河中,彝族先民經歷了頻繁的戰(zhàn)爭。彝族鈴鐺舞所演繹的,就是彝族先民在護送陣亡將士時,為了抒發(fā)悲痛之情,所跳的一種舞蹈。經歷了歲月的歷練,這種舞蹈被演變?yōu)榧漓敫鎰e的舞蹈,這就是今天的“彝族鈴鐺舞”。
赫章彝族鈴鐺舞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,舞蹈者先歌后舞,歌舞相間。此舞無音樂伴奏,僅以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(tǒng)一動作,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。通過祭祀活動,跳“懇合唄”,唱祭祀禮儀之歌,以盡子孫之孝,祭奠逝者,安慰生者。
赫章彝族鈴鐺舞所表現的內容,是彝族同胞傳統(tǒng)的生產生活場景,經過藝術化處理,內容健康,風格樸實。由于彝族有婚嫁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,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,因而得以世代相傳,并保存著完好的原生狀態(tài)。
過去,雄渾悲壯、粗獷豪放的“彝族鈴鐺舞”僅限男性演跳,現在女子也加入其中,而且場景不限,節(jié)日、喜慶、農閑時節(jié)均可以演跳。舞蹈內容也融匯了彝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搏擊中跋山涉水、逢山開路、遇水搭橋、男耕女織、繁衍生息的壯闊畫面。
舞者以腰部為軸心,腰腹前后左右來回旋動,雙手左右上下轉腕搖鈴揮舞彩綢,時而抬頭后仰,時而弓步前傾,時而驟然下蹲,時而貼地翻滾,一走一停,緩急有序。男子剛健豪放,女子柔美舒緩。男女精妙的組合,使原始粗獷的“彝族鈴鐺舞”更加絢麗多姿。
赫章彝族鈴鐺舞蘊含著厚重的文化,既具有獨特的舞蹈藝術價值,又具有歷史、倫理、哲學等多方面的認識價值。
在赫章縣,彝族鈴鐺舞以珠市民族鄉(xiāng)彝族村寨保存最為完好。他們居住在貴州屋脊韭菜坪山麓。這里海拔兩千多米,山巒起伏,流傳著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。珠市民族鄉(xiāng)的彝族同胞,以千畝石林、萬畝草場為舞臺,幕天席地,演繹著古老的鈴鐺舞,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。
蘊含了彝族先民對已故生命禮贊的彝族鈴鐺舞,舞姿剛健、豪邁,節(jié)奏和諧、有力,難度系數較高,表演酣暢淋漓,把彝家漢子的血性氣概和粗獷豪放表現得淋漓盡致、活靈活現,讓人感受到延續(xù)跳動的生命脈搏,給人一種積極向上、樂觀豁達、激情澎湃的藝術享受。2008年,赫章彝族鈴鐺舞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(作者唐方立,現供職于赫章縣夜郎文化研究院。)
來源 |《貴州文旅》雜志
文 | 唐方立
圖 | 魏運生 王純亮
新媒體編輯 | 徐婕妤
二審 | 謝予謙
三審 | 趙 林
-
【高質量發(fā)展調研行】從籃球熱到稻花香,來看“村BA”后花園的豐收故事
水車不斷轉動,蟬鳴伴隨著濃郁的稻香宣告著秋天谷物的豐收。臺江縣臺盤鄉(xiāng)陽芳村,因緊鄰“村BA”發(fā)源地臺盤村,其依山傍水、景色宜人的環(huán)境特點,被譽為“村BA”的后花園。
-
促進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(yè)|貴州建設省內外服務“一張網”
今年以來,貴州堅持就業(yè)優(yōu)先戰(zhàn)略,實施“六六就業(yè)穩(wěn)崗計劃”,強化省外省內就業(yè)服務“一張網”建設。
-
貴州省首個集中供熱項目取得關鍵突破!主廠區(qū)建設正式啟動
開陽熱電聯產及配套項目是貴州省興建的第一個集中供熱項目,是為開陽工業(yè)園配套建設的省重點工程項目。